【國文】名師-朱武
台上言語逗趣、談笑風生,台下寄情花草、作羹湯,看似悠然愜意、雲淡風輕,卻很少人知道他其實有段艱辛的童年過去。因為窮過,更懂得緊抓分毫機會;因為苦過,更容易笑待人生。縱橫杏壇25年,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朱武對於教職如此樂此不疲呢? 適逢一甲子,看我們試著為他寫點故事。當然,他的人生仍會繼續,也許會在某分某刻寫出連自己都意料不到的新意! |
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一個經濟尚未起飛的年代。窮,似乎是多數人家的代名詞,而朱武的原生家庭也不 例外。大時代的縮影,國共內戰下的犧牲品,當年從中國大陸倉卒遷台的外省第一代,除了心頭肉外,什麼也來不及帶上,一切只得從頭開始,家境貧困加上眾子繁 多,年幼的朱武不得已過繼給養父母,「欸!不說大家不知道,其實我原本姓蔡、不姓朱」問起身世「不過在那個年代將孩子過繼他人是很普遍的!哪有什麼啊!」語中有幾分對身世命運無奈的自嘲與釋然。
不畏命運 讀書脫貧
幸運的是,過繼家庭雖非富貴人家,卻也是公務員家庭。尋常人家的孩子,註定要比別人更用功勤奮,小康經濟加上重視教育,讓會讀書的朱武一路順利進入大學就讀,也為脫貧開啟一線生機。
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朱武,謙稱由於當年大學錄取率相當低,他一心只想著考上大學便好,無意間填上才踏入中文領域,但本就才華洋溢的他,在高中時期便嶄露頭角,擔綱學校校刊總編,大學時更常為人捉刀代寫情書,對於文學長才表露無遺。